《开播!短剧季》遇冷,综艺救不了IP短剧化的近火
2024-11-19 08:41:13 28阅读
文 | 蒜香啫啫角
在短剧行业越来越摸到目标受众市场脉搏之时,#国产短剧已经疯了#的词条却高高挂在了微博热搜上,过于惊人的剧情不断引发用户的吐槽、惊叹。不同用户市场对微短剧的不同看法,似乎指向了微短剧发展将迎来的新拐点。
顺应这一拐点到来的是今年长视频与卫视频道的积极跟进,近日东方卫视就上线了一档微短剧综艺《开播!短剧季》,节目将为演员提供六个影视IP的短剧试镜机会,通过呈现IP选角、项目展演、微短剧孵化等流程,最终孵化出登陆东方卫视的微短剧,探索短剧+综艺模式新路线。
自从今年9月上海广播电视台启动“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后,东方卫视在微短剧方面就开始行动。“品质东方微剧场”从10月起展播微短剧,至明年1月预计展播总时长2000分钟;围绕微短剧的行业论坛也计划于明年上半年举办;而综艺《开播!短剧季》则提到希望为更多微短剧主创人员提供舞台。
显然,东方卫视想在短剧精品化进程中引导行业更加规范化,摸索出适合大众市场的微短剧内容框架,在新细分赛道上积累优势,但从目前《开播!短剧季》的市场影响力来看,行业对于精品微短剧的期望还需要找到与市场接轨的方式。
开播遇冷,短剧综艺可能还要再找定位
让观众在电视上看1个多小时的微短剧综艺,东方卫视的《开播!短剧季》总让人感觉有些特别。
特别之处在于短剧本身是用户碎片化时间的娱乐品,但节目又是长内容,《短剧季》要面向的是常规的综艺用户、影视剧用户,而节目的“内馅儿”又都与短剧强相关,这种有些割裂的感觉不止体现在形式上。
《短剧季》本身套用的是演技类综艺模板,让演员们面对综艺镜头进行影视化表演,既满足用户对于演员演技的探讨,也能借助影视IP为节目制造话题。而《短剧季》的别扭也在这样的节目模板下格外显眼,由于短剧节奏快、重情节、重情绪,对短剧表演的评判方式或许应该与常规影视内容有所不同,但节目的核心看点又聚焦在表演上,会导致到底怎样是更好的表演没了答案。
节目中中戏表演系教师苏可在评价徐艺真时,认为她没能为角色的真实内心想法做出铺垫表演,而宁静则说“可能苏可老师说的是大电影,倍儿磨叽的那种”,潜在表达短剧不会给演员留出铺垫的时间,包括张萌也接话“这不是她的问题,是剧本的问题”。
这一段针对表演的争论,很直观体现出了短剧与长剧多方面的不同,作为专业教师尚且没有适应这种不同,普通观众在无法感受到节目中表演到底好还是不好的情况下,节目也就失去了“竞演”这一最大的看点。
市场反响也验证这一点。尽管节目有配套的词条营销、短视频传播,《短剧季》的热度也只能说是平平无奇。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在排除掉网综的全网综艺正片播放市占率方面,《短剧季》只有0.39%排到第10位;猫眼电视综艺热度榜上节目位居第12名,与同期播出的两档音综成绩相差甚远;抖音上相关视频最高点赞为1.7万,节目中的表演片段与点评片段点赞数稳定在几百与几千。
《短剧季》并非完全不值得看,节目中演员们的表演与导师的评价都相对具有诚意,关键还是在于用户定位的割裂。现阶段对短剧感兴趣的用户可能不大会放下手中的付费短剧追一个长综艺,而且还是一个不能不带脑子看的长综艺,综艺用户又对短剧领域演员熟悉度不高,对短剧形式本身兴趣不浓,两类用户都很难在这档节目中得到情绪满足,应该也是《短剧季》遇冷的重要原因。
影视IP短剧化≠短剧精品化
《短剧季》是一次非常勇敢的尝试,通过综艺的形式试图找到短剧用户与长内容用户的兴趣重叠点,不过,从节目整体的设置来看,东方卫视更大的希望可能是找到适合长内容用户的短剧喜好。
《短剧季》节目本身重点不在表演竞技而是短剧孵化,节目围绕《杜拉拉升职记》《聊斋》《终极一班》《离婚律师》《包拯与公孙策》5个已有作品IP与1个全新IP《重返18岁之我是宁静》展开选角、项目展演等过程,大概率是希望以此来快速获知当下用户对于影视IP短剧化的接受度,摸索怎样的内容更可能赢得大众市场用户的好感。
今年已经有多家平台、版权方开始推进IP短剧化,这既是对现有IP的进一步开发,也是后进入短剧赛道者更加保险的举措,借助知名IP、高品质内容形成对市场的重新洗牌。然而目前来看,在现有的IP短剧化成果方面,鲜有真正达到理想预期的。
《唐朝诡事录》衍生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播放量5000万+,抖音话题热度2.3亿,而原IP话题热度为101.5亿,《去有风的地方》衍生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抖音话题热度2.5亿,也远低于原IP的232.3亿。只有《庆余年》这个题材表达与现有短剧更接近的IP,给其衍生短剧《庆余年之少年风流》带去了足够的热度,不过破千万的抖音话题中更多的声音是对这部短剧的不满。
现阶段微短剧市场受欢迎的内容仍是霸总、逆袭、豪门恩怨、甜宠虐恋等元素的排列组合,短剧精品化趋势下最主流的IP短剧化,似乎是想为短剧市场带来更丰富的元素内容,以此服务更大众用户市场,但市场是否需要这样的内容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用户爱看短剧并非是因为它短,高情绪价值、不带脑子就是爽是短剧带给用户的独一份体验,也是其能够在吐槽声不断中仍然有亮眼付费成绩的原因,人们天然会对那些不够体面、不够常规的故事产生好奇,而当短剧的精品化目标是与长内容同行,那份独特的体验在精品内容中再难享受到,大概率人们会重新回到“劣质”内容中去,这也是当下IP短剧化要面临的挑战。
我们并非不看好短剧精品化这条上升路线,包括影视IP短剧化也一样有探索价值,关键是行业需要明确用户看短剧的根本诉求,在能够满足这份诉求的基础上再做形式与内容上的同步升级,才可能完成短剧精品化的进程。显然,只是单纯把已有知名IP短剧化是无法搭上短剧这趟快车的,至于微短剧综艺,可能更是生不逢时的内容。
好在,微短剧试错成本相对更低,制作周期短能尽早获得市场反馈,让行业可以更快速地进行自我调整与迭代。或许用不了多久,精品短剧就会有自己的新形态,让这个从下沉市场刮起的风在大众圈层也能拥有自己的归属地。